暑尽秋来清风起 修身律己正当时

发布时间:2022年08月24日发布人: 来源: 浏览次数:

处暑,即为“出暑”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曰:“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此时正值由夏入秋之际,暑气未减,昼暖夜凉,极易导致“秋燥”“秋乏”。秋季养生的关键,就在于顺应气候变化,外御寒,内润燥。

处暑至、秋意起,清风徐来、风清月白。对于党员干部而言,处暑时节,不仅要注重修心养生,更应注重修身律己,约束好自己内心的燥热,切实做到“外御腐败、内强身心”,在不断加强慎初、慎独、慎微的自我修炼中,坚定理想信念,保持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,清清白白做人,干干净净做事。

“慎初”,即为慎戒于事情发生之初。“夫小者大之渐,微者著之萌,故君子慎初,圣人存戒。”若一个人禁不住形形色色的诱惑,突破第一次后,就会有第二次、第三次,最终收不住手、拉不住刹,只能听之任之,一发不可收拾。宋代哲人王廷相讲过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:有个轿夫脚穿新鞋,一路小心翼翼、择地而行,生怕弄脏了新鞋。进城后,由于路面泥泞渐多,轿夫一不小心,踩入坑中,新鞋被泥水弄脏,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。王由此感叹道:“为官之道,亦犹是耳,倘一失足,将无所不至矣?”

从诸多案例来看,大部分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皆是从“第一次”开始、一步步走向深渊的。初之不慎,终贻大患。第一次既是“缺口”,也是“关口”,一旦突破,似“白袍点墨,终不可洗”,便一发而不可收,最后自己毁掉自己。党员干部为党担责、为民谋福,做到慎初,就要保持纯洁初心,不被各种诱惑所左右,不为功名利禄所腐蚀,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,耐得住寂寞、守得住清贫、管得住小节,把初心当恒心,慎终如始,时时叩问,坚决守住第一道防线,始终把好第一个关口。

“慎独”,即为慎戒于个人独处之时。独处时最能显现出一个人的本性,一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,一些最微小的细节常常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灵魂。不少人做人行事知道有人监督,就会注重言行、循规蹈矩;当处在无人监督约束时,往往会放松甚至放纵自己,贪欲膨胀,最终造成终身悔恨。纵观现实,很多被查处的党员干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,就是人前大讲廉洁从政,人后大搞权钱交易,搞“暮夜无知者”那一套,在“月黑风高无人见”的自欺欺人中乱了心智,在“你知我知天知地知”的花言巧语中迷了方向,使自己在违纪违法的泥潭中越陷越深,跌入腐败的深渊,走上了不归路。

身为党员干部,要修好“慎独”这门必修课,加强党性锤炼,加强道德修养,把“慎独”作为检验党性、践行道德的试金石。做到心中高悬纪法明镜、手中紧握纪法戒尺、知晓为官做事尺度,不悖原则规矩,不失自律底线;做到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自省、自警、自励,洁身自好、怀德自重;做到“心不动于微利之诱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”,谨记“小不慎则酿大患”;做到单独行动时同生活在集体中一个样,无人监督时同有组织和人民群众监督时一个样,保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廉洁操守。

“慎微”,即为慎戒于细枝末节之上。古今凡有作为、成大业者,无不始于甚微,成于慎微。《后汉书·陈忠传》曰:“轻者重之端,小者大之源,故堤溃蚁穴,气泄针芒。是以明着慎微,智者识几。”一个人的德行修养不是一时一事所决定的,而是通过一言一行锻造磨砺、逐渐形成的。确保“大道不偏离”,就必须做到“小节”不失范。“患生于所忽,祸发于细微”,党员干部若是轻小节、贪小利,很快就会偏离人生航线、下移人生底线、踩上纪律红线。从“笑纳”一条烟、一箱酒、一个红包、一幅字画开始,由小到大,由微到巨,心堤逐渐溃败,胃口越来越大,“不矜细行,终累大德”,陷入了奢靡享乐的无底洞,最终会导致针尖大的眼进斗大的风。

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,“慎微”尤为重要,《中庸》中有“致广大而尽精微”,意即提醒我们要时刻重小处、重细行、重微末,头脑清醒察于微,从严要求禁于微,治疾患于“未”,断诱惑于“始”,在慎微中积尺寸之功,锻造金刚不坏之身,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。

“四时俱可喜,最好新秋时。”告别盛夏的炙热与浓烈,迎来秋日的温婉与美好。愿我们在秋天里修身律己,慎初、慎独、慎微,“心不动于微利之诱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”,感受秋的洒脱与从容,领悟秋的静美与安然。

上一条:创建清廉学校 净化育人环境 下一条:勇当时代先锋 谱写青春华章习 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河南省纪委监委青年干部中引发热烈反响

关闭